小兒中醫養生
2020-12-23養生導讀:中醫解說小兒咳嗽,咳嗽是小兒多發病癥,尤其是秋冬季較為常見。那么中醫可以治療小兒咳嗽嗎?下面一起來看看中醫解說小兒咳嗽現象。
中醫解說小兒咳嗽
中醫認為,臨床常見到小兒平素甘肥失度,中焦脾胃積熱甚重,所謂飲食所傷,始傳熱中,當患外感咳嗽后,發熱雖可退,但咳嗽可半月或一月不止,多下午咳重,雖用抗菌素而咳不稍減。土生金,中焦積熱灼肺,所謂聚于胃,關于肺。必以清中焦之積熱為主。
根據中醫理論,肺主氣,司呼吸,升清降濁,肺喜素降。小兒常易因各種因素使肺失其素降,以致氣逆作喘。如胃熱蓋于肺或肺蘊痰熱,均能導致氣機不暢。不宜用于宣散、解表、發汗之藥,以防傷及正氣,而多以護肺降逆,清化痰熱為主。對處在恢復期的患兒要照顧調理脾胃。
若要小兒安,常帶三分饑與寒。小兒腸胃脆弱,加之父母溺愛,故傷食傷冷之證居多?;純翰『笠嗪人?,少食油膩食物,并忌食生冷。
秋冬季節要注意胸腹部保暖,辨證準確,選方用藥
更多>>近年來,由幽門螺引起的胃炎在小兒中發病率不斷增加。一項調查結果表明,無癥狀的兒童平均感染率達40.93%,其中農村兒童為49.83%,城市兒童為31.49%,而且隨年齡增長而增高,如7歲時為30.91%,至12歲時達47.3%。 小兒患了幽門螺胃炎后所引起的癥狀,以上腹部或臍周的反復疼痛和不適感為主,可伴惡心和嘔吐,細心的家長還會發現孩子常有口臭。上述癥狀嚴重時會影響小兒的睡眠、學習和休息,時間一長還會影響對營養素的吸收,患兒可出現體重不增甚至減輕、面色少華或蒼白等情況。病程超過2年,部分患兒可出現輕度貧血(血紅蛋白在100110克/升之間)。本病病程較長,患兒年齡大多在6歲以上,但近年來也有46歲的患兒。該病之所以出現發病率增加、發病年齡趨小,筆者認為與家庭冰箱的普及,市面上冷飲冷食、油炸甜膩食品的增多以及對本病診斷技術的提高有關。 胃炎是現代醫學名稱,中醫根據其癥狀表現取名為胃脘痛,多
更多>>
小兒口瘡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病癥。這種病癥在小兒的身上發作是非常難受的。那么,這種病癥應該如何進行治療呢?治療的偏方又有什么?小兒口瘡的全身治療方法是什么?趕緊來看看吧!
中醫小兒口瘡外治法
口腔潰瘍,中醫稱為口瘡,往往彼此起伏,遷延難愈。以下介紹幾種簡易的外治法。
1.黃連6克,黃柏10克,地骨皮30克,麥冬10克.水煎,將兩次藥汁和勻,裝瓶備用。用時倒少許和入適量開水,含漱,每日3~5次。
2.丁香15克,打碎,放入小瓶中,用冷開水浸過藥面,約經5小時后呈棕色溶液,用棉簽蘸藥液涂于口腔潰瘍表面,每日6次。
3.野菊花50克,煎取50毫升的濃縮液,涂于患處,每日2~3次。
4.大黃15克,金銀花30克,甘草10克,煎水代茶頻頻飲服。
5.冰片5克,放入兩個雞蛋清混和,涂擦患處,每日3次。
小兒口瘡的全身治療
1.免疫抑制劑
若能經檢查確定
更多>>腹痛主要指胃脘以下,臍周圍及小腹疼痛為主癥的無外科急腹癥指征的一類機能性腹痛。
腹痛是小兒常見的證候,可見于多種疾病,涉及范圍較廣,由于小兒病情變化多端,對疼痛表達能力差,而且部分病例有進一步演變為急腹癥的可能,所以一定要認真辨證,屬急腹癥的患兒宜馬上接受手術治療。 病因病機1. 感受寒邪護理不當、腹部受涼、飲食當風、過食生冷寒邪搏結腸間,中陽受遏(寒主收引,寒凝不散)氣機凝澀,經脈不通(不通則痛)腹痛。2. 乳食積滯乳食不節(暴飲暴食,恣食肥甘),飲食不潔損傷脾胃,升降失和,氣機阻遏,郁而不通食積而痛。3. 脾胃虛寒素體陽虛,久病體弱,脾胃虛弱,脾陽不振中焦虛寒,水谷失運寒濕滯留,氣機不暢,或氣血不足,臟腑失養腹痛。4. 蟲積氣滯蟲體擾動于胃腸中氣機受阻氣滯腹痛。5. 脾胃蘊熱暑熱外侵,內邪(寒邪,食積等)郁久化熱,恣食辛辣厚味中焦濕熱交阻,氣機不和,傳導失職腑氣不通腹痛。6. 氣滯 更多>>小兒哮喘為陣發性呼吸困難,呼氣延長,喘鳴有聲的一種呼吸道疾病,為小兒常見病癥之一。這里所述的哮喘主要指支氣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氣管炎。該病為一種反復發作的慢性疾病,在秋冬二季易發病,每遇氣候變化,或某種過敏因素(花粉、灰塵、油漆、魚蝦、煤煙、霉菌、棉絨、某些藥物等)即可發病。
病因病機治療1. 治療原則:宣肺降氣,化痰平喘。2. 手法處方:清肺經,調脾經,運內八卦,推揉膻中,擦肺俞,揉天突,按弦走搓摩,推天柱骨。3. 方義:清肺經,擦肺俞──清宣肺氣,理氣平喘。調脾經,運內八卦──調中助運,理氣化痰。揉天突,按弦走搓摩,推天柱骨,推揉膻中──寬胸暢膈,理氣化痰,降逆平喘。4. 加減治療⑴ 寒喘:加推三關,揉外勞宮,掐揉風池以溫陽散寒。⑵ 熱喘:加清天河水,推脊柱,清大腸以清熱瀉火。⑶ 虛喘:加揉關元,按揉足三里,捏脊以補益脾腎,溫陽納氣。 日常護理1. 避免接觸過敏物。2. 天氣突變時,注意 更多>>小兒咳嗽很常見,現介紹幾種小兒咳嗽的外治妙法:
一、敷足
1.石膏6克,枳實10克,瓜蔞12克,明礬、冰片各3克。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混合均勻,加凡士林調為糊狀,外敷患兒雙足心涌泉穴,每日一換,連敷5~7天。此法可清熱宣肺,化痰止咳。
2.吳茱萸10克,法半夏6克,研成細末,加醋適量調為糊狀,外敷雙足心涌泉穴,并用棉布包好,24小時一換,連敷3~5次,伴喉間痰鳴者,可加風化硝10克,其效尤佳。此法可化痰止咳。
二、足浴
1.將生姜30克放入藥罐中,加清水適量,浸泡5~10分鐘后,水煎取汁,放入盆中,待溫時足浴,每次一劑,每日2~3次,每次10~30分鐘,連續2~3天。此法可溫肺散寒。
2.麻黃、杏仁、甘草各5克,大力子15克,石膏30克。將上述藥材如上法足浴,每次15~30分鐘,每日2~3次,每日一劑,連續3~5天。此法可清熱宣肺,止咳化痰,適用于肺熱咳嗽。
三、填臍
1.枯礬、皂莢各3份,
更多>>疳積是疳證和積滯的總稱,積滯與疳證是一病證的兩種不同病理階段,積滯輕,疳證重。積滯是小兒傷于乳食,損傷脾胃而致脾胃運化失司,積聚留滯于中焦,積而不消,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胃腸疾患。疳證是指小兒脾胃虛損,運化失職,吸收功能長期障礙,臟腑失養,津液干涸,形體羸瘦,飲食不為肌膚,影響生長發育,病程較長的一種慢性疾患。
病因病機臨床表現 1. 積滯傷脾(積滯)面黃肌瘦,神疲納呆,腹痛脹滿拒按,嘔吐酸餿食物或溢奶,口有酸臭味,煩躁哭鬧,夜眠不安,可伴身熱,有時夜間兩腮紅赤,大便干結或溏泄穢臭,小便混濁如米泔,舌質紅,苔厚膩,脈弦滑或滑數,指紋紫滯。2. 脾胃虛損(疳證)面色萎黃或白,毛發枯黃稀疏,骨瘦如柴,精神萎靡,困倦無力,或煩躁哭鬧,睡臥不寧,睡時露睛,四肢不溫,食納量少,腹部凹陷,發育遲緩,大便溏薄,舌淡苔薄,脈細弱無力,指紋色淡。 中醫推拿治療 1. 治療原則:健脾和胃,消導積滯,補益氣血 更多>>嘔吐是由于胃氣上逆而引起的以嘔吐為主要表現的消化道常見病癥,可見于多種疾病中。由于小兒胃臟嬌嫩,賁門松弛,如果喂養不當,可出現少量乳汁溢出,此稱溢乳,不屬于病態。
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1. 寒吐飲食稍多即吐,時作時止,吐物酸臭不甚,面色蒼白,四肢欠溫,腹痛喜暖,大便溏薄,舌淡苔薄白,脈遲,指紋色紅。2. 熱吐食入即吐,嘔吐物酸臭,身熱口渴,煩躁不安,大便粘滯臭穢或秘結,小便黃赤,唇舌紅而干,苔黃膩,脈滑數,指紋色紫。3. 傷食吐嘔吐酸溲頻繁,口氣臭穢,胸悶厭食,肚腹脹痛,大便酸臭,或溏或秘,苔厚膩,脈滑實,指紋色紫而滯。 中醫推拿治療 1. 治療原則:祛邪和胃,降逆止嘔。2. 手法處方:調脾經,橫紋推向板門,揉板門,運內八卦,揉中脘,摩腹,揉天突,推天柱骨。3. 方義:調脾經,揉板門,運內八卦健脾和胃,消食助運。揉中脘,摩腹行氣調中,消食導滯。推天柱骨,橫紋推向板門,揉天突降逆止嘔。4. 更多>>中醫推拿治療小兒發熱
1、中醫推拿治療小兒發熱
治療小兒發熱的推拿手法主要作用在頭、頸、手、背四個部位,分別有推攢竹(開天門)、推坎宮、揉太陽、清天河水、清肺經。偏風寒者可加推三關、拿風池,掐揉二扇門;偏風熱者則加推脊、推天河水。
1.1、頭部的推拿--推攢竹(開天門)
定位:二眉之間至前發際成一直線。
操作:兩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。
1.2、頸部推拿——拿風池
定位:在項部,當枕骨之下,與風府相平,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。
操作:以拇、食、中指或單手拿。
1.3、手部推拿--清天河水
定位:前臂正中,總筋至洪池成一直線。
操作:用食、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。
1.4、背部推拿——推脊
定位:大椎穴至長強穴成一直線。
操作:用食、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。
2、小兒發熱的中藥外治治療
外治方一:柴葛解肌湯
柴胡12g、葛根9g、黃芩9g、羌活6g、白芷6g、桔梗6g、芍藥6g、石
更多>>便秘是大便秘結不通,排便時間延長,或雖有便意,而排便困難的一種病癥。
病因病機1. 腸胃積熱素體熱盛,過食辛辣厚味,熱病之后,余熱留戀腸胃燥熱津液耗傷大腸失潤而干澀便秘。2. 氣機郁滯性格孤僻(易怒好惱,久坐少動)氣機郁滯大腸傳導失職便秘。3. 氣血虧虛4. 陰寒凝滯素體陽氣不足,過用苦寒之品,大病久病后失養陽氣虛少,寒自內生寒凝腸胃大腸傳導無力便秘。 臨床表現 1. 熱秘大便干結,面赤身熱,口干口臭;唇紅煩渴,小便短赤,腹部脹痛,納食減少,舌紅苔黃燥,脈滑數,指紋色紫。2. 氣秘此型常見于年齡較大的兒童。大便秘結,欲便不得,噯氣,胸脅痞滿,腹中脹痛,納食減少,好哭易怒,舌苔薄膩,脈弦,指紋滯。3. 氣虛秘大便并不干硬,雖有便意,臨廁努掙難下,汗出氣短,面色白,形瘦乏力,神疲氣怯,身懶少動,納食不香,晚上腹脹,喜按,嗜睡,睡時露睛,舌淡苔薄,脈虛無力,指紋色淡。4. 陰虛秘大便秘結,面色 更多>>